首页>资讯动态>详情页

文化聚能,同心战“疫” | 萍乡市文化馆邀您走进多彩非遗(二十九)湘东傩舞

发布时间:Apr 5, 2020 | 作者:


微信图片_20200525103414.jpg

湘东傩舞的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周代大傩纳入国家军礼。先秦文献记载,傩礼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富民强。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北宋末期宫廷傩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论语·乡党》中记载的“乡人傩”一直在民间延续,并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戏。


湘东傩舞的传入历史,有据可查的,最早可追朔至清乾隆年间,世代相传,盛行不衰。据排上毛园的傩舞据已故傩舞传承人陈团发口述是清代乾隆年间从湖南省攸县传入。而麻山汶泉傩舞据黄氏族谱上记载是清嘉庆年间由祖先黄文励从吉安地区传入,湘东傩庙出土的石制傩面具经专家论证,湘东傩舞的起源最早可追朔至商周时期。

湘东傩舞主要分布在麻山、排上、下埠、腊市和老关镇等地,傩舞的类型主要以唐代的宫庭傩舞和明代军傩两大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湘东傩舞的表演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傩神出行时,一般是七八人,最多九人,一个鸣锣开道,一个背神轿,一个挑箩,一个打小锣,四个“踩傩”,吹牛角和背鼓由踩傩者兼之。在出外踩傩时,一般带有神轿(内安二将军或三将军面具,大将军一般不外出)。

湘东傩舞是带面具的舞蹈,表现神的代表是唐、葛、周三大将军,每具傩面都由“处士”依照祖传脸谱(神谱)雕刻而成,并举行开光仪式,使面具有了傩神的生命感,傩舞者披戴着这种神力无边的面具,吹牛角号,法衣傩冠,婆娑起舞。造型逼真,动静适度,对比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配以丰富多彩的傩舞节目,伴随观众参与的欢娱声、鞭炮声、锣鼓声,散发出古色古香的、无穷无尽的整体表现力。湘东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傩艺术之乡”称号。进入新世纪以来,湘东傩舞相继走出国门,积极参加国内外组织的各类巡演。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法国、日本等国及台湾的民俗专家学者多次来湘东考察,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